在亳州田间地头,最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”会喘气的设备,能说话的庄稼”。达贝富新推出的智能监测系统,让62岁的张老汉彻底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。这套设备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传回数据,手机app上清晰显示着氮磷钾含量、墒情变化和根系发育状态。
智能终端如何指导施肥
传统施肥就像蒙眼打靶,现在通过精准灌溉系统,水肥一体机自动调配营养液。根据作物生长周期,设备会智能调节腐殖酸浓度和微量元素配比。去年试用该系统的30户农户,化肥用量平均减少27%,玉米穗粒数却增加了15%。
物联网在田间落地生根
在达贝富试验田里,无人机巡航不再是新鲜事。这些飞行器搭载多光谱摄像头,能及时发现病虫害热点区域。配合地面气象站数据,预警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判霜冻风险。更让人称奇的是,智能温控大棚里的补光系统,会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led灯组。
老把式的智慧新升级
不少老农最初担心设备操作复杂,实际使用中发现异常简单。触摸屏界面设计成农田示意图,点按对应区域就能查看墒情数据。遇到突发情况时,远程诊断功能直接连通专家团队。最受欢迎的是语音播报功能,用当地方言提醒该施肥打药了。
在达贝富技术展厅,陈列着各种智能终端:从土壤墒情仪到叶面湿度计,从根系扫描仪到果实糖度检测枪。这些设备积累的海量数据,正在构建专属本地的农作物生长模型。令人惊喜的是,系统还能根据往年数据预测最佳收割期。
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
实测数据显示,使用全套智能设备的农户,每亩增收在300-800元之间。这不仅得益于精准施肥,更源于整个生产周期的科学管理。比如在关键授粉期,系统会提示关闭自动喷灌;在果实膨大期,则建议增加钾肥补给。这些细节把控,正是传统耕作难以企及的。
如今在亳州,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开始整建制引进智能系统。从单机操作到组网联动,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,现代农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。达贝富研发团队透露,下一代设备将集成区块链溯源功能,让每个西红柿都能讲出自己的成长故事。